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

消失的批判性思考



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managertoday.com.tw/columns/view/50085?fbclid=IwAR09YLE0s8CXLuMfLMGwDYub2H8n9xbNTxx0THuAasSdEvNe5FpyyQ-SyBQ

看到這篇「 大腦使用手冊:這世界批判太多,「批判性思考」卻太少」

因為社群網站的盛行,大家的閱讀習慣、思考習慣都被改掉了。首先不愛寫完整的句子,不愛寫長篇的文章,也不愛閱讀長篇文章,短新聞、假新聞,懶得驗證,用「分享」取代「撰寫」自己的觀點,反而讓未被驗證的訊息快速傳播,因程式設計的同溫層效應讓閱讀者只能看到同溫層訊息.......以上都是臉書為大家帶來的方便以及扼殺我們的大腦功能後的結果。

文中所述: 過多的資訊反倒讓現代人離深度思考越來越遠,大家的腦子越來越懶惰,只有嘴巴(或是打鍵盤的手指)越來越勤勞,整個人類群體朝向妄下斷論、人云亦云的路線前進。這與網路時代所主張的思想自由、獨立思考等價值,恰好呈現矛盾的反差!

近年來大家都在討論的「假新聞」就是這樣來的。手機、臉書、LINE 讓大家擁有前所未有的資訊傳播能力,但相對於這種能力,我們的思維深度卻越來越弱,越來越容易受到媒體或個人的操控。作者提議:「醞釀」、「反思」、「假設」與「驗證」8 個字。在「捷思」與「從眾」的作用力下,人們收到資訊後會傾向快速地把事情簡化解釋。

醞釀與反思:下定論前,先反向思考其他的可能性:這就是所謂的「批判性思考」。擁有批判性思考習慣的人,反倒不會急著批判事情,而是在下定論之前,反向思考其他可能的原因。

假設與驗證: 這部分就回到主題「批判性思考」,這是需要教育和訓練的一種能力。但台灣至整個華人的教育中都不鼓勵批判性思考,只需望學生乖乖聽話。課堂上如果學生批判老師都未必能接受。這樣的訓練需要時間來培養,甚至需要環境來鼓勵。當批判性思考變成一種習慣時,自然每個人就有獨立的判斷能力。

唐鳳對假新聞的處理建議:有人提問科技天才唐鳳對假新聞有何解決方式,他的回答是「更迅速的回應」,只要更迅速的澄清,澄清新聞會傳播的比假新聞更快。這也是一種方法。

但追根究底,我認為是這些社群軟體的設計方式,讓使用者分享太方便,還有同溫層的訊息呈現方式。當然資訊時代大家都需要被教授獨立的思考能力,才有能力分析及分辨真假訊息,甚至於做更深入的資訊發掘。

沒有留言:

精選文章

設計改變社會展